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上午,上海交通大学师生以多种形式观看大会共同见证这一庄严时刻以最崇高的敬意纪念这场伟大胜利。
上海交大新生军训团观看阅兵活动(下同)
2025级学生军训团5000余名大一新生,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霍英东体育中心集体观看阅兵活动,现场洋溢着澎湃的爱国热情,舞动的五星红旗在会场猎猎生风,汇成一片壮观的红色海洋,彰显着新时代交大人的爱国热忱与使命担当。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引领下,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中国人民空前团结,用生命和鲜血取得伟大胜利。铭记历史是为了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亦是今天必须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新征程上,榜样在前,使命在肩。我们将赓续伟大抗战精神,牢记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培养厚植家国情怀、为科技自立自强挺膺担当的未来领军人才。”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教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王鸿东教授深感鼓舞与振奋。“我们当下正在培养的,不仅是海洋装备的设计师,更是海洋强国战略的践行者。特别是当看到现代化的海军无人装备在天安门前行进时,我内心涌起强烈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他表示,团队正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舰船赋予更聪慧的“大脑”,为新质新域作战力量贡献一代人的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希望能凝练出更多生动的无人装备研发案例,让学生们明白,他们计算的公式、设计的图纸,是如何转化为国家的新质新域作战力量的,从而树立科技强军的决心,传承和弘扬报国精神。”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23级本科生、2025级学生军训团二营21连副连长兑雅龙,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目睹整齐的方队从天安门广场走过,铁流滚滚、步伐铿锵,他仿佛看见了当年浴血奋战的抗战战士,也联想到自己在部队服役的经历。“那段守卫边防的岁月,让我切身体会到‘和平不是理所当然’,也让我在今天的军训带训中更注重向学员们传递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作为一名学生教官,带领同学们站在操场上时,我能感受到他们因军训而焕发出的坚毅与团结,这正是对抗战精神的最好传承。”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讲席教授,物理与天文学院讲席教授丁洪院士,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首席专家程兆奇,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员石田隆至在纪念大会现场观礼。
看着我国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队、战旗方队、装备方队、空中梯队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丁洪院士感到内心充满了自豪与震撼。“这些自主研制的现代化装备展示了我国国防力量的强大,体现了我们科技创新的巨大进步,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从事凝聚态物理研究多年,他深知基础科学研究对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李所研究的高温超导、拓扑半金属等量子材料的核心目标之一便是探索物质的新奇特性,并为未来信息技术、能源技术乃至量子计算提供基础。阅兵中展示的诸多新型装备,其背后离不开高性能材料、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多项技术的突破,都与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密不可分,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和国防建设者将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实践完美结合的成果,是国家长期支持科技创新、坚持自主发展的生动体现。“科技创新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会继续牢记科技报国初心,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深耕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今天这场盛大的纪念活动,要义是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我有幸受邀观礼,难掩戚戚之心。”程兆奇说,上海交大创立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迄今十四年,当尽学者的本分,深耕战争审判这个学术领域,追寻历史真相,收集历史遗存,创作学术成果,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为中国学界争取二战历史和正确二战史观的话语权,向世人昭示战后国际秩序之由来,这是研究院为捍卫世界和平的奋斗方向。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