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件精美的海派石雕作品《田园清趣》与《钉力——定力》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市政厅展览中心(原圣心大教堂)的展台上揭开面纱,让世界看到了源自上海的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和海派文化的韵味。日前,“中国传统艺术国际巡展・卡萨布兰卡站——丝路映芳华・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盛大开幕,甘泉路街道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项目传承人刘恩同携作品参展,让海派文化的独特韵味在丝路沿线绽放光彩。
《田园清趣》
《钉力——定力》
这份走向国际的底气,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16年,刘恩同石雕项目便登上央视《指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经多语种译制后,随“一带一路”倡议传播至多个国家,为此次卡萨布兰卡之行筑牢了文化交流的根基。而这一切的起点,始于2011年在甘泉路街道设立的石雕工作室。十余年来,这里已成为海派石雕的重要传承基地,从技艺保护到创新创作,从文化研究到成果输出,工作室为海派石雕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平台,也让这项百年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作为上海传统工艺的瑰宝,海派石雕历史积淀深厚,传承至今已超百年,2013年正式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同于传统石雕的单一风格,海派石雕既延续了传统技法的精湛细腻,又融入了海派文化的灵动创新,作品涵盖传统纹样复刻、具象造型雕刻等多种类型,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巧妙契合时代审美,兼具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而刘恩同团队始终坚守这份匠心,以工作室为核心,将其打造为集技艺传承、作品创作、文化传播于一体的非遗基地。在这里,社区居民能近距离感受石雕魅力,文化爱好者可沉浸式学习技艺,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美学。
“让非遗走进校园,才能让传承更有未来。”秉持这一理念,刘恩同团队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行动,与平利路第一小学携手开设石雕科普课程,让非遗教育实现常态化。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课程围绕“趣味化、生活化”原则精心设计,选用体积小巧、造型简单的“小顽石”作为雕刻材料。课堂上,孩子们亲手拿起工具,将普通石材雕琢成稚嫩却充满创意的文字、趣味图案,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技艺的神奇,一颗颗热爱非遗的种子悄然萌芽。
从甘泉路街道的工作室到卡萨布兰卡的国际展厅,从社区里的体验活动到校园中的趣味课堂,刘恩同团队以“守匠心、传手艺、融时代”为核心,走出了一条“扎根本土、走向世界”的非遗传承之路。未来,这支坚守传统的团队还将继续探索,让海派石雕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让更多人领略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让非遗之花绽放在更广阔的天地。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