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上海外滩15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在这座见证中国金融业百年变迁的历史建筑中,亲身感受了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蓬勃生机与创新活力。
作为我国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外汇交易中心自1994年成立以来,已从单一的外汇交易平台发展成为涵盖货币、债券、外汇等多品种的综合性金融市场平台。值得一提的是,由其托管的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已达189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通过持续推进市场开放与创新,外汇交易中心已为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投资者提供便捷渠道,这些机构持有中国债券的总规模已达4.23万亿元。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据外汇交易中心市场二部总经理卢向前介绍,其中一个标志性创新是2017年上线的“债券通”。该机制分为“北向通”和“南向通”,构成连接中国与全球债券市场的双向桥梁——不仅使国际投资者能够借助熟悉的境外平台便捷投资中国债券,也为境内投资者“走出去”配置海外债券资产降低了门槛与成本。
在绿色金融领域,外汇交易中心牵头推出的《中欧绿色债券共同分类目录》同样效果显著。该目录被市场形象地比喻为“国际认可的绿色标签”,有效解决了中外标准不一致所带来的识别难题。截至最新,已有276只债券经该标准认证,为国际资本识别和投资中国绿色金融产品提供了依据。
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开放水平,外汇交易中心还将交易时间延长至每日20个小时,覆盖了亚洲、欧洲和北美的主要交易时段。这意味着无论是在伦敦、纽约还是新加坡的投资者,都能在本地工作时间参与中国金融市场交易。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凭借优越的金融生态和开放政策,吸引大量外资金融机构落户。截至2025年6月,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796家,其中外资机构556家,占比近三分之一。这些机构积极开展跨境金融业务,仅2024年一年,通过自由贸易账户开展的离岸经贸业务结算量达1069亿元。这些数据充分展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和开放水平。
外汇交易中心党委委员、副总裁董忆伟表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围绕建设"全球人民币交易主平台"的目标,进一步拓展离岸回购、跨境认购等业务,持续推进银行间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