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一名初中班主任在课堂上“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针对班上有同学使用“唐人”一词嘲笑他人、影射“唐氏综合征”的侮辱性网络烂梗,该班主任当场进行了严肃批评。
视频走红后,这名班主任的行为得到不少网友点赞,大家认为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做好了“守门人”的角色。事实上,各类网络烂梗不仅出现在校园,更开始渗透到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如某社区宣传栏出现“yyds级服务”的表述,不仅让人困惑,也削弱了公共用语的规范性,目前网言网语的使用范围已不局限于网络。2025年9月8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其中特别增加了对网络空间用语用字的规范要求,旨在为网言网语立起明确规矩。
大部分网络语言的兴起,多源于新奇、叛逆的心态,本身并不具备负面意义,部分如“点赞”“刷屏”这样的网络语言还“转正”成为了正式用语;但另一方面,网言网语也客观上制造了信息壁垒,部分网站因此开设了“二次元词语词典”,专门翻译对圈外人如同“密码”的词语;更有一些烂梗因内容低俗,突破了社会道德底线。正是基于这种现状,国家层面的规范推进,显然是要在通用语言文字的范畴内,首先对涉及国家形象的场合明确规定了用语标准,避免网络用语无序混入这类正式场景。
那么,网络用语是否一定都是洪水猛兽?普通人使用网络语言,需遵循三个核心原则:一是不妨碍正常表达。一句“奥利给”究竟在表达什么?“卧龙凤雏”该作褒义还是贬义?某些网梗引发“信息差”矛盾,形成一个个封闭的语言圈层与信息壁垒,必然会阻碍信息的有效传播。二是不可借烂梗进行人身攻击。像重庆这位班主任批评的“唐人”一词,以及各类打擦边球、实则用于群体攻击的烂梗,自以为高明,实则暴露了自身的阴暗心理。三是有些网络小众梗并不宜在正式场合使用,这里的“正式场合”,不仅包括公共空间,还涵盖正式讲话与作文写作。毕竟这类场合需使用更规范、更成熟的正式语言。
虽然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但是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怎么变化,汉语的纯洁性不应改变。守护语言的纯洁性,既需要法律的刚性规范、教育的正向引导,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文化自觉。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