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早已落幕,但各国心里的“余震”还在回响,这场被誉为“亚洲最大规模”的军事盛典,吸引了26国领导人到场,军备展示让西方媒体连连惊呼。 但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聚光灯下的较量,最后意外地将一个长期被边缘化的国家推上了国际舞台的C位,不是中国,也不是俄罗斯。 而是那个总被西方视作“问题儿童”的朝鲜,在西方媒体还在分析中国高超音速武器时,澳大利亚前少将却突然情绪激动,“破防”式地抨击本国官员出席阅兵,这情绪背后,藏着的也许是一种更深的恐慌。 从“边缘人”变成“朋友圈的中心” 别看平壤那一套总被嘲笑过时,但这回金正恩真的“玩明白了”,过去,朝鲜的形象就像个被踢出群聊的老账号,动不动就被西方封锁制裁。 连个像样的外交活动都难办,《金融时报》曾详细记录过朝鲜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的被动局面,几乎是“说话没人听,邀请没人来”。 可这一次,金正恩不仅堂而皇之地与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当面寒暄,还收到了访问邀请。 在阅兵现场,他仿佛成了“外交接待日”的主角,不仅与中方高层互动频繁,还成功与数个国家代表展开接触,这种场面,自冷战之后几乎未见。
关键是,这不是朝鲜“闯入”外交舞台,而是借助中国这个“中立平台”实现的低成本突破。 国际关系学者分析指出,朝鲜利用中国的外交影响力,把自己从“危险分子”重新包装成了“地缘战略棋子”,这意味着,朝鲜不再只是局势的麻烦制造者,而可能是某些国家眼中的“潜在伙伴”。 西方的焦虑与“破防” 九三阅兵上的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集群、国产化率高达95%的先进装备,直接击中了西方国家的软肋。 《金融时报》报道指出,多国军方对中国展示的技术水平感到“出乎意料”,尤其是那些还在用冷战思维筹划未来战场的西方将领,一夜之间发现,自己可能早就“落伍”了。
这种落差在亚太盟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日本在阅兵前试图游说其他国家抵制,却收效甚微,最后只能“默默转身”; 澳大利亚就更尴尬了,前少将瑞安在接受《ABC新闻》采访时几乎情绪失控,不仅怒斥中国威胁,还把矛头指向本国政府,批评其派代表参加阅兵是“对国家安全的背叛”,这不是普通的质疑,而是一种深层的战略焦虑。 从表面看,这是对中国军力崛起的直接反应,但从更深层次看,这其实是西方在面对战略现实时的心理防线崩塌。 《环球时报》社评指出,这种“破防”反映的是西方军事霸权心态的失衡,长期依赖技术领先和话语垄断的西方,如今发现,东方不仅能造出一样的武器,还能吸引更多国家参与,这种“现实反差”才是真正的打击。
谁才是真正赢家? 阅兵之后,谁是最大赢家的问题成了国际舆论的焦点,朝鲜的外交突破固然抢眼,但这只是短期收益,要命的是,它背后站着中俄这两个“战略靠山”。 中国通过这次阅兵,不只是展示了自己的军力,更重要的是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国正在成为多边外交的主场。 《新华社》提到,参展装备国产化率高达95%,26国领导人齐聚北京,这种“大场面”本身就是一种号召力和吸引力的体现。
而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出席,在西方制裁压顶之下,这种公开现身同样具有极强的政治象征意义,《华尔街日报》指出,这不仅是对西方孤立政策的回应,更是一次东边阵营的集体亮相。 问题出在西方的误判,他们一方面低估了中国阅兵的象征意义,把它看成是“秀动作”,而不是一次区域战略布局的体现,另一方面,特朗普时代留下的外交烂摊子,如今正在加速盟友的离心力。 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报告提到,美国在亚太的盟友处于一种“战略漂移”状态,既想依靠美国安全保障,又对其不负责任的外交政策心存不安。
这才是朝鲜能抢到镜头的根本原因,西方的战略失误,让一个本不该站在中心的角色,意外成了焦点,而中俄的从容与铺排,则让整个局势悄悄发生了偏移。 这场阅兵,不只是中国的舞台,更是一场让世界重新审视亚洲格局的“提示卡”,朝鲜借机走向外交转型,中俄稳稳站在背后,而西方却在焦虑与愤怒中显得手足无措。 短期看,朝鲜是得了实惠;但从长远看,中俄才是真正掌握节奏的战略主导者,澳大利亚前少将的“破防”,其实是整个西方体系在失去战略自信后的真实写照。
曾经那个“西方说了算”的世界,正在悄然改变,谁能看清变化,谁就能在未来的亚太博弈中占得先机。 对抗思维只会让局势更乱,合作共赢才是走得远的路,至于那些还沉浸在冷战剧本里的国家,是时候睁开眼睛,重新认识这个变化的世界了。 “此访具有多重意义”:金正恩携女儿来华,首次踏上多边外交舞台2025-09-0510:48·凤凰WEEKLY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