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宋倩演唱的MV《何其有幸》,是我们这座英雄城市唱响的致敬乐章——将于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平台上线。今天,歌剧院同时透露这首歌曲也是大剧院艺术中心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的首个艺术成果,以音乐“穿透”历史与当下,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这首歌曲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启舫作词,中国歌剧舞剧院驻院作曲家杨一博作曲并编曲。获得人才资助经费的常规选择是举办个人演唱会,但是宋倩毫不犹豫地把资金投入到原创歌曲《何其有幸》的创作、制作中,“为新时代创新作、颂新声、展新貌,以高质量、能传播的原创新曲来回望历史、致敬先辈,是对给予我资助的大剧院艺术中心最好的回报。”在短短4分多钟的歌曲里,展现出上海在中国抗战史上的突出地位,但是切口却很小——通过生活在上海的当代年轻人视角,来表现这个宏大主题,通过演唱者内心独白的方式娓娓道来,呈现出生逢盛世的感悟以及对先烈牺牲的感怀。杨启舫特别强调了歌词中的上海特色:“上海的海派人文特色既温婉大气又抒情浪漫,写到霓虹灯、白玉兰以及长夜未央等新时代上海繁华景象……”最终,让“何其有幸”成为14亿同胞共鸣共情的心声。
杨一博则以“呼吸”作为作曲的重点:“应该将呼吸感,作为旋律的核心,让它更自然、更贴合情感的起伏。”主歌部分从中低音区平缓进入,像是在与人对话。当情绪层层铺垫之后,副歌旋律上扬,这时,深情的咏叹水到渠成,发展为发自肺腑的由衷赞叹。在配器方面,他以弦乐为整首曲目的“底色”,小提琴的细腻与大提琴的厚重交织在一起,汇入绵密的时间长河。两种弦乐的对话,正如历史与当下的彼此凝视。关键处响起的小号与圆号,带着几分庄严、些许悲壮,丰富了情感层次。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设立专项资助项目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有理想、有才华的优秀青年艺术家提供坚实的支撑,对《何其有幸》的资助就是对精良的艺术品质、真挚朴实的情感表达和对原创精品的一贯支持的具体体现。MV《何其有幸》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丁申阳题写曲名。他表示:“得知此事,我瞬间意识到这是在和平年代,向先辈和英雄致敬。以笔墨呼应旋律,让我也满怀激情。”
富华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